湘乡:秸秆 “废料” 变 “饲料” 美了环境肥了牛羊
2025-10-28 16:40:3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湘乡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文可 | 作者:陈树理 周聪         

今年以来,湘乡市以 “生态优先、效益为要” 为导向,全域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,建立 “农户 + 收储点 + 养殖主体” 产业链模式,不仅破解了秸秆焚烧污染、处理难的老问题,更让秸秆变废为宝,实现生态保护与养殖产业增收的双向共赢。

养牛户彭红龙新建的仓储大棚里堆放了不少最近收集的秸秆。

在月山镇白龙村,养牛户彭红龙正操作打捆机在田间穿梭。金黄的稻秆经过机器碾压、捆扎,瞬间变成一个个紧实的圆柱形草捆,一旁的工人忙着将草捆搬运到货车上,运往彭红龙的仓储大棚。“这些稻秆经过简单处理,就是牛儿最爱吃的‘营养餐’,比买的饲料还划算。” 彭红龙笑着说。

彭红龙在牛棚喂牛。

在此之前,饲草供应曾是彭红龙养牛场的 “心头患”。他坦言,养牛场建成后,每到枯草季就面临饲草短缺问题,只能从安徽等地跨省采购,不仅每吨成本高达 1000-1100 元,长途运输还常受天气、物流影响,又贵又不方便。因此,彭红龙一直不敢扩大养牛场的规模。

今年,湘乡市针对秸秆处理与养殖产业需求,打出 “禁烧 + 补贴 + 服务” 组合拳,为像彭红龙这样的养殖户解了燃眉之急。政策层面,在各乡镇划定秸秆禁烧区,组建巡查队常态化监管,让更多秸秆得以留存;补贴层面,对购置秸秆处理设备、建设仓储设施的主体给予补贴,降低收储成本;服务层面,搭建 “秸秆供需对接平台”,帮助养殖户与农户顺利签订回收协议,打通供需两端。

彭红龙检查最新购置的打捆机。

一系列激励措施落地,让彭红龙的饲料难题迎刃而解。他不仅添置了打捆机,还建起了能容纳上千吨秸秆的仓储大棚 —— 既帮助周边农户处理了秸秆,避免焚烧污染,又为自己的养牛场稳定供应饲草。“现在收 1 吨秸秆成本才 300 多元,比外地采购便宜近 700 元。按每年最少需要 100 吨饲草算,一年能省 7 万元!” 成本大幅降低,让彭红龙信心倍增,目前他已计划再购进 100 多头牛犊,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。

据了解,湘乡市的 “秸秆变饲料” 模式正逐步在全市推广。通过 “农户 + 收储点 + 养殖主体” 的产业链闭环,越来越多的秸秆转化为养殖产业的 “绿色饲料”,既守护了湘乡的蓝天碧水,又为农户、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,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 “双丰收”。

一审 | 吴维

二审 | 成勇

三审 | 谭浪

副总编辑 | 周鑫

总编辑 | 易绚梅

责编:文可

来源:湘乡市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湘乡网特别推荐
时政要闻
推荐

  下载APP